琥珀镇概况
琥珀镇位于麦积区西北端,地处麦积区、秦州区和甘谷县六峰镇交界,渭水河畔,宝兰二线、北甘公路纵穿而过。传说很早以前,琥珀沟发现有琥珀,便取为地名。琥珀乡俗称沿川子。民国前期,先后属第五区、三阳乡、沿河城乡,民国29年(1940年)设琥珀乡,辖及原凤凰乡。1949年又析置霍李乡。1955年,新军(1952年从凤凰乡分置)、霍李并入琥珀,1958年9月琥珀再并新阳公社。1961年7月,设琥珀公社,1968年改名红光,1971年复名琥珀。2004年,庆胡、新军沟、杨家湾村并入琥珀。乡人民政府及乡卫生院驻罗家村,琥珀初级中学驻霍家川村。农业以产粮为主。2007年琥珀乡霍家川村被列为天水市第二批新家村建设示范村。2008年二月琥珀乡人民政府被天水市委、市政府命名为“天水市平安乡镇”荣誉称号。
琥珀乡文化底蕴深厚,人杰地灵,文人辈出,有世界知名学者陕西师大教授霍松林先生、中国农大教授高旺盛、兰州大学教授马建太等知名人士。人文景观有罗家村遗址、圣境寺、宝池安观遗址等重要实物资料,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。琥珀乡现有初中1所,完全小学1所,教职员工277人,在校学生2133 名。初中在2003、2004、2006年连续3年被评全区十佳学校,在2008年被评为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学校,小学教育保持了较好势头。
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,43个自然村,2693户137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1人,乡土总面积39.75平方公里。耕地面积22172.4亩,主导产业是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。截止2008年年初,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404.47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357元。
近年来,通过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全乡共栽植花椒9600多亩(其中退耕还林4275.2亩),已挂果的约5000亩,万亩花椒成为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。全乡生猪存栏4568头,蛋鸡饲养量达37570只;2007年在川区新植鲜食葡萄642亩;2007年投资55万元完成占地15亩5栋标准化养殖小区,2008年,规划苹果栽植3500亩,完成600头小猪的入栏,将实现年出栏瘦肉型猪2234头。2007年全乡畜牧业总产值约150万元。
2007年,结合新农村建设,进一步完善了《琥珀乡发展规划》,规划工作由麦积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,主要围绕五个方面来展开: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村庄建设、社会事业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及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;规划区域包括了全乡所有的行政区域,包括耕地和村庄。
(一)道路建设:完成了全长36公里环乡道路上等建设达标建设格局,并实现了沙砾化及相关构造建设。2007年,利用我乡霍家川村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良好契机,实施小巷道硬化工程3.6公里, 2007年后半年通过对环乡道路铺沙,实现环乡道路砂砾化和川区小巷道硬化,提升了道路建设。
(二)水利工程建设: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,近年来在全乡共建设“121”人饮水窖1480眼,实施小水工程等水利项目4个落实项目资金约60万元,2006年启动实施了投资460多万元的琥珀乡人饮解困工程,涉及到1545户的饮水点全线供水。
(三)办公基础设施建设:2005年2006年历时1年10个月,共落实建设资金186.13万元,先后完成了乡政府西北小二楼、主体办公楼和厨房、车库等后续建设;落实投资215.6万元,实施完成了庆胡、新军沟、张家寺、西山、高方、霍家川和中心学校建设7处2782.1m2。2008年,落实投资资金8万元,完成建筑面积110m2的霍家川村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工程1处,年内完成了建筑面积263m2的乡派出所办公楼建设和总建筑面积209.4m2的司法所办公楼建设及相关配套建设;乡卫生院建设工程正式启动。现乡区域内固定电话拥有率达90%以上,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境。
(四)农业基础设施建设:几年来完成沼气池建设1287座,促进了全乡农业增效。积极争取实施了罗家村峡口提灌工程、霍家川村生态县项目建设工程、霍家沟村人饮解困工程、郭文关村三组人饮灌溉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建设项目,一方面使部分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;另一方面新增灌溉面积1000余亩,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。2005年,通过争取在罗家村、霍家川2村组织实施了投资1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,共衬砌渠道11.2公里,新修宽6.5米农机路9.8公里,新打机井2眼,改造机井3眼,使2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,为发展琥珀乡川区片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。2008年建成投资12万元的高方村魏窝庄自流水灌溉工程1处,实现了该村的人饮用水困难。有花椒及沼气能源协会2个397人。有环保砖加工厂及窑烧砖场各1个,养猪小区1个,年获利润112万元。
通过今年的努力,实现苹果建园3500亩,配套农机路建设9条14.5公里,配套水管14800米,建成长15公里宽25米的一条防护林带,预计到2010年全乡苹果面积达到5500亩,产量6.3万吨。全乡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获得成效,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,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。